公告: 2021年盘锦河蟹苗上市了,二力河蟹欢迎预定!

螃蟹养殖的奇闻乐趣

作者:       时间:2021-06-30

      熟话说,干啥研究啥,干啥都有自己行业的乐趣,就算“安居乐业”中的乐业吧。今天二力河蟹养殖基地就来说说养螃蟹过程中的有趣现象。

河蟹横行揭秘——地球磁场变化的“受害者”

盘锦地区盛产河蟹,滋味鲜美,百吃不腻,曾令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句。人们赞美螃蟹,但并不欣赏它横着爬行的囧态。其实,螃蟹横行,出自无奈,它是地球磁场变化的“受害者”。河蟹养殖:螃蟹为什么横着爬行。



我们知道,地球本身是一个磁体,存在着磁南极与磁北极。地磁南北极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,在地质历史中,它们曾发生过多次变动。原来的磁南极变成磁北极,磁北极变成磁南极,地球磁场不断转向,对那些依靠磁场定向的动物来讲,无疑是一场灾难。螃蟹内耳中,有一颗用于定向的小磁粒。这个小磁粒好比是一个“指南针”,螃蟹的祖先曾依靠这个“指南针”前爬后退,行走自如。后来地球磁场发生一次又一次倒转,螃蟹可大伤脑筋了,起初还能应付一下,倒转次数增多了,使蟹足无措了。到了近期的地磁倒转时,它们不知如何是好,不得不横行。

“壮士断腕”的河蟹

河蟹养殖技术之自切与再生,图片为断肢后再生小钳子的螃蟹  养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河蟹左右螯是一大一小,或一、二只步足特别细小,或是在断掉的步足根部有刚冒出的“回形针”状的肉芽。这些都是河蟹“自残”再生的结果。  河蟹的“自残”,书面上叫“自切”现象是河蟹的一种自我保护,当河蟹受到强烈剌激,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,常会将残肢从基部压断,是河蟹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。而数天后,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,继而延长成棒状,并迂回弯曲,重新长出附肢来。新长成的附肢虽比原来的小,但同样具有取食、运动和防御的功能,这种现象称之为“再生”。河蟹的“自切”、“再生”具有保护自己、防御敌害的功能,是河蟹长期适应自然界生存竞争的结果。河蟹的这种“壮士断腕”,还能再生的生理特性可比狐狸、狼的断肢求生要高明不少嫩。养蟹塘口如发生大量自切可能就是有问题了,是不正常现象。
河蟹生长中的“脱胎换骨”

河蟹养殖技术之脱胎换骨,图片为正在脱壳的螃蟹,刚脱壳成功的新蟹有明显的增大

河蟹养殖过程中,我们经常会看到草头上趴着正在脱壳的河蟹。河蟹脱壳是一个“脱胎换骨”的过程。螃蟹脱壳与“金蝉脱壳”同样是大自然中节肢动物门的有趣现象。先是甲壳后缘打开,河蟹肢体慢慢从中挣脱出来,***后两大螯脱出。体质健壮的河蟹5~10分钟即可完成,体质弱的则需一个小时左右。脱壳时的河蟹是***虚弱的时候,也是受病菌、敌害乃至同类侵袭的***危险期,这时的河蟹几乎没有防御能力,是***危险时刻。

河蟹的生命是短暂的,在我们繁育蟹苗的时候人为地把河蟹生长历经分为溞状幼体、大眼幼体,扣蟹和成品蟹四个阶段。溞状幼体5次蜕皮成为大眼幼体,再经13~15次脱壳成为成蟹。河蟹的生长过程就是伴随着幼体蜕皮、仔幼蟹或成蟹蜕壳进行的,幼体每蜕一次皮就变态一次,也就分为一期。从大眼幼体蜕皮变为******期仔蟹始,以后每蜕皮一次壳它的体长,体重均作一次飞跃式的增加,即几何级数的增长,从每只大眼体6~7毫克的体重逐渐增至半斤重的大蟹,至少需要蜕壳十八次,而每蜕一次壳都是在渡过一次生存大关。河蟹体重与生长脱壳大致遵循如下规律:M=mx2n次方(M为河蟹***终重量,m为脱壳前初始重量,n为脱壳次数)

“西风响、蟹脚痒”——河蟹的生殖洄游

每年入秋后人工养殖的河蟹会纷纷上岸,景象非常状观。在盘锦市辽河水域,一般在9~11月,高峰期集中在寒露(10月10日前后)至霜降(10月25日前后)。这种现象,是河蟹的生殖洄游习性造成的。河蟹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淡水湖泊、江河中度过的,当其性腺发育成熟后,便会成群结队地降河奔向海水、淡水交界的浅海地区,在那里交配、产卵和繁育后代。这种长途跋涉的过程,就是河蟹生活史中的生殖洄游,或称为降河生殖洄游。河蟹在的变化,可影响河蟹渗透压,并促使其性腺进一步发育,盐度不够,河蟹将继续向河口地区洄游,直至达到适合的盐度才停止洄游。俗语说“西风响,蟹脚痒”,当西风吹起、水温开始降到河蟹的生长适温以下时,成熟的河蟹即抓紧时机向河口洄游,性腺发育接近成熟后,就不再能继续生活在淡水中,必须寻找盐度较高的水域环境,而使其体内外渗透压达到新的平衡。性腺发育是导致河蟹进行生殖洄游的内在因素。而盐度、水温变化、水流方向则是河蟹能顺利完成洄游的外界因素。盐度并随着水温的下降,河蟹的活动能力也下降。

古老的传说-唐王东征,义蟹搭桥得过辽河大胜高丽之盘锦得胜碑



昔日唐王深秋东征高丽,遇三岔口辽河水暴涨,传说中的义蟹搭桥得过乃天助大唐,如今细细品味也是不无道理。